這兩天在 Broso 上把 MRTG 裝起來了,MRTG(Multi Router Traffic Grapher) 原本是利用 SNMP 協定
所以就一併設一設做出全部圖表出來.. Broso 流量統計







順便把連結匯總於 Broso 流量統計 頁面上
隨手寫些想到的東西
這兩天在 Broso 上把 MRTG 裝起來了,MRTG(Multi Router Traffic Grapher) 原本是利用 SNMP 協定
順便把連結匯總於 Broso 流量統計 頁面上
最近在史萊姆看到一個很有趣的軟體 電子蚊香 III
【 軟 體 名 稱 】 : 電子蚊香III代 (繁體版) 夏天好幫手
【 軟 體 大 小 】 :595KB
【 軟 體 語 言 】 :繁體中文
【 軟 體 內 容 】 :主程式
【 下 載 速 度 】 :無限制
【 下 載 密 碼 】 :無
【 軟 體 圖 片 】 :無
【 軟 體 簡 介 】 :
長久以來一直覺得相簿中下方的 EXIF 資訊少了個拍攝時間的資訊,而且欄位很多導致閱讀不易,但是一直沒有時間動手去改
1 |
<servlet> |
最近時序進入春天,天氣都還不錯,於是又想出去走走。
原本是規劃去爬難度低的象山,但前一天晚上去游泳時,大夥兒似乎又覺得象山是爺爺奶奶山,這次同行的人大概體力都還不錯,所以臨時決定改走北勢溪古道。北勢溪古道位於北縣坪林與雙溪的交界,沿著北勢溪河谷,連接坪林的三水潭與雙溪的泰平村料角坑地區。上週去走灣潭古道時,有看到北勢溪古道的入口,但因時間關係也無緣一訪,沒想到隔一週就又再度造訪北勢溪。
晚上睡覺前,將一些簡單找路的資料跟地圖放進PDA中。隔天早上八點半金文跟他的同事友平很準時的來載我,之後出發往台北,與小偉跟東會合。這次預計從雙溪的料角坑走往坪林的三水潭。大約中午 12 點左右到了泰平村附近開始找路,照著 雙溪.北勢溪古道 提及的方式前進,但一路上叉路不少,也很難辨認到底是不是往料角坑 17 號民宅前進。
車子持續往山上開,路越來越小,路況也越來越差,直覺應該是走錯了路,因此我下車往前面探路看看。往前走了一小段,剛好碰上一群登山客回來,向前詢問,這條路是不是可以前往坪林的三水潭。登山客當中剛好有人小時候住這邊,她告知這條路的確可以前往坪林的張家莊。我又問,那你的老家是料角坑17號嗎? 她告知說,料角坑應該是山下那邊,這邊應該是藤寮坑才對,當時沒多想,想說地圖上沒看見有其他的路,那應該沒錯就是這條路了,因此告別登山客之後,大夥兒便停好車後往前出發(12:12)。
一路上山路起起伏伏,沿著『烏山幹23支』線電線桿前進。因為天氣好陽光普照氣溫適中,大夥兒說說笑笑,竟不知不覺中翻越了兩三個山頭,12:53 來到了一座古厝,此座古厝應該是那位登山客以前的老家,但是目前已經沒人居住了。此時已經下午一點左右,大夥兒決定在此休息用中餐。
在用餐時我突然心裡驚覺,似乎這條山路應該不是北勢溪古道,因為一路上都沒沿著北勢溪河谷前進,反而是翻山越嶺的前進,此時趕緊將背包中的 GPS 拿出來定位一看,才發現我們已經位在群山峻嶺中,距離北勢溪谷已經很遠了,從 GPS 的軌跡看來,的確一路會往灣潭溪的張家莊前進。而且一路上回想起來,完全沒見到任何登山條,我們真是太大意了。
跟大夥兒討論之後,從 GPS 地圖上看來大約距離張家莊還有一半的路程,我們如果可以在 3 點前從三水潭進入北勢溪古道,那麼應該可以在 5 點左右回到料角坑附近取車,算算時間上應該還來得及,因此決定繼續往前走。
休息約半小時後,1:24 繼續往前出發。從古厝後的山路,穿梭於竹林間,而且明顯地更少人行走,不少地方需低身鑽過傾倒的竹子。但一路上山徑仍然明顯,因此大夥兒仍然繼續往前進。過了古厝沒多久,路旁突然出現一隻小花狗,一路跟隨我們之後下山,研判應該是附近人家養的小花狗。1:47 山徑沿著溪谷河床而下,此處溪石濕滑,需特別小心通過。過了這段溪谷,1:51望見對方山頭農家拓墾的農地。1:57分抵達另一處民宅,門牌上寫『烏山24號』,此處視野開闊,已可望見上次灣潭古道之旅張家莊附近的民宅了,因此灣潭溪與張家莊應該就在山腳下了。此時拿出 GPS 再度定位,果然灣潭溪近在咫尺。休息10分鐘後再度出發,山徑一路下山但叉路多,不過大抵一路沿著烏山幹電線桿前進就沒錯。
2:25抵達灣潭溪畔,小花也一路跟隨我們下山,此處有沙洲碧潭,是極佳的休憩地,時間上也尚早,故決定在此休息泡茶煮咖啡。溪水清涼,碧潭青山倒影,友平還脫光衣服下水游泳,人生愜意也不過如此。3:10繼續往前出發,此時小花已經不知去向,3:15抵達張家莊露營地,繼續沿著上週灣潭古道的路線走往三水潭,大約15分鐘後抵達三水潭的雙溪口福德宮。過了灣潭溪上的多孔橋後,走往北勢溪古道。上次跟金文來這邊探路時,
這邊還是泥土的產業道路,此時已是鋪上全新水泥的產業道路。
3:40抵達多孔橋越過北勢溪,此時有團體在此打漆彈遊戲,看到我們出現,有人急呼『有人經過!!』,全體暫停激戰,不然也許我們就變成肉靶了。3:43抵達料角坑38號民宅,剛好看到民宅主人站在庭園,因此跟他詢問北勢溪古道的方向,他指往民宅後的方向,
並告知沿著北勢溪河谷走,切勿越過溪即可抵達料角坑。告別後沿著山徑走,果然一路上都有明顯的登山條,因此還不至於會迷路。
由於時間越來越晚,大夥兒持續趕路,一路上山徑起起伏伏,一下子向上爬往半山腰,一下子又切回溪谷,也許前兩天寒流經過時有下雨,山徑有點濕滑,走來並不如灣潭古道來得好走。4:03 抵達一獨木橋,獨木橋年久失修,走來搖搖晃晃,大夥兒小心通過後繼續向前。4:13抵達小瀑布,在此休息5分鐘,補充水分及餅乾糧食後繼續出發。
4:33分抵達土地公潭,北勢溪在此河面開闊,形成大面積碧潭,青山倒影於潭面,風景非常美麗。拿出 GPS 定位後,距離料角坑已不遠,因此大夥兒在此處再度休息泡茶煮咖啡,享受悠閒。4:50繼續往料角坑出發,約10分鐘(5:03)抵達中正橋遺址,中正橋建於民國55年,此處還有一石碑紀錄當時建立此橋贊助者的姓名。不過中正橋已被溪水沖毀,因此我們只能踩著石頭越溪而過,溪石濕滑,我還差點跌入水中。
越溪之後路況明顯變好,也許料角坑已沒多遠了。5:14分離開山徑,接回產業道路,前面的民宅便是料角坑17號。大夥兒很高興的將一路相陪的登山竹仗擺放於路旁,也許後來的登山客也可拿來利用。
雖然離開了山路,但我們還有一個最大的問題是如何取車?以及車子的位置在哪兒?詢問了當地居民,得知往烏山方向需往民宅前的道路下山,約20分鐘看到叉路後往右轉可以往藤寮坑。因此我們便拖著疲累身軀,繼續往前走。
到了藤寮坑叉路後,產業道路又持續上山,此時小偉、東與我已無力再往上走,金文跟友平便決定他們單獨上去取車後,再下山來載我們。因此我們便在原地停留,待金文與友平凱旋歸來。約40分鐘後,終於看到我的愛車下來了,大夥兒便上車結束了今天充實的古道之旅。
今天整天下來的感想:
1.下次一定得將資料收集充足,最好是有人先探過路比較好。
2.一早就注定要迷路,因為東早上騎車到南港碰面前就已經先迷路了。
3.一路上小花帶領我們下山,因此也許是藤寮坑的福德正神所化身的,帶我們到張家莊後就消失不見了,哈哈!!
4.回家查資料,藤寮坑那條山路還是沒查到有人走過,因為一路上跟隨著『烏山幹23支』線電線桿前進,而且大家心裡都走的很OOXX,所以大家都有志一同的決定叫這條山路為『烏山 幹 古道』(也許全名叫藤寮坑古道也說不定?)。
2018/03/18 更新
後來看到有人也紀錄這條路線了雙溪鄉泰平「溪尾寮古道→北勢溪古道」O型走
此次行程應該有超過10Km,大致路線圖請點 烏山幹古道 北勢溪古道 連走路線圖 ,也可參考 蕭郎 獨步山林間 網站相關的 GPS 軌跡圖。
完整照片請見 藤寮坑古道 北勢溪古道 一日連走 相簿
日本 Canon 為了紀念 EF 鏡頭出貨突破 3000 萬個,特地以等比例製作 EF 600mm F4L 與 EOS 1Ds Mark II 的模型
來看看照片吧
(照片取材自http://dc.watch.impress.co.jp/static/present/)
EF600mm F4L + EOS 1Ds Mark II
|
原尺寸 1Ds 與迷你版 1Ds 對比
|
迷你版 1Ds 比 CF 卡還小
|
連 EF 接環都有哩,可惜塗裝差了些
|
腳架環與鏡頭上的各項開關
|
大大的 IS 標誌,不過字怎麼有點脫漆??
|
拿在手上還真是小巧可愛
|
可惜迷你版 EF600mm F4L 與 EOS 1Ds MKII 僅供抽獎,並沒有公開發售,所以想要收集的人可能也只能靠運氣了
最近在爬文時看到狗骨頭兄這篇文章解釋得極佳,茲節錄如下:
“何謂透視感(Perspective)?世界是一個三維空間,鏡頭將三維景象投射於二維平面(軟片或CCD/CMOS Sensor)上
透視感強烈
壓縮感強烈
以前爬文時常看到有網友利用 M42 轉接環將便宜質素又不錯的 M42 接環鏡頭轉接於 EOS 機身上
最近爬文看到有網友自行拆了 EOS Kit 鏡 EFS 18-55mm,量測其數位訊號,並且自行製作轉接環的電路板,使 M42 在手動對焦,當合焦時在對焦屏上也能發出合焦訊號指示。
非常的令人期待此接環電路板的量產上市。
經過一段時間的壓力測試以及實驗證明,前端 AP 透過 Bea WebLogic 8.1 sp3 的 Connection Pool 取得 JDBC Connection
為了證明是 Bea 的問題,我特地改寫程式,透過 Jakarta Commons DBCP 元件來取得 JDBC Connection,以便與原先程式透過 Bea ConnPool 取得連線的方式作為對照組。
下面是使用 Quest JProbe Memory Debugger 分別取得的 DBCP 與 WLS ConnPool 的 Heap Memory 曲線圖:
測試個案為持續發送 Online 簡訊,經過一個小時後觀察 Heap Memory 曲線。再來看看 BatchService 的情形,測試個案是兩個批次 Job 各同時處理 10 萬筆簡訊
BatchService 使用 WLS Connection Pool
上了 Patch 之後,果然曲線就變得大不相同
OnlineService 使用 WLS Connection Pool + WLS8.1 sp3 patch
BatchService 使用 WLS Connection Pool + WLS8.1 sp3 patch
所以如果使用 WLS 8.1 sp3 的人,請小心勿觸 OOM 的地雷
前陣子工作上我所負責的系統一直出現 OOM Error (java.lang.OutOfMemoryError)
Tuning Garbage Collection with the 1.3.1 Java Virtual Machine
從以前就想在 Linux 上來執行 Windows 的應用程式,那時候想到的辦法是利用 Linux + VMWare,透過 VMWare 在 Linux 上再啟動一個 Windows based OS,於是就可以在這個 windows OS 來執行 Windows AP。但這種方法的缺點是資源耗用的比較多,PC 等級不強大概跑起來效率很差,像現在 Broso Linux 只是一台 Pentium 3 650 等級的 PC,如果想在上面多跑一個 VMWare 就很吃力了。
最近找到了另一個解決的辦法。Wine 是一個利用 Linux 各式 libraries 來實做 Windows API 的一個套件。Wine 就有點類似一個轉譯器,將 Windows API 轉為 Linux API,使其可以在 Linux 上來執行。聽起來很神奇,但我實際安裝後,
還真的可以執行 Windows AP,效能也還不差。